聯系人:蔣先生
手機:18982959370
電話:028-23206028
傳真:028-27110862
郵件:JXL188@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簡新大道南路(工業園區)66號
世界能源革命將發生在2040年前后,屆時天然氣將取代石油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并在世界一次能源體系演替中扮演橋梁作用,最終可能在2090年前后進入無碳能源時代。油氣作為世界主導性能源的戰略地位還將持續80年以上;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還將分別持續100和200年以上。2014年開始的這輪油價暴跌可能是世界能源革命前主要大國和行業引領者開展新一輪全球戰略布局、石油金融屬性低位換軌的重要實現途徑。美國引領天然氣對石油的替代,推動油氣化工產品市場全球化;中國成為世界油氣市場消費側的主導力量。世界油氣行業進入全產業鏈博弈時期,上游經營形勢寒冬依舊,而科技競爭幾近白熱化,油氣行業的利潤中心沿產業鏈下移可能成為常態,缺乏結構優勢和管理優勢的石油企業未來將面臨嚴峻挑戰。當前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二元結構凸顯,能源消費規模高居世界首位,2050年一次能源消費將達到42億~46億噸油當量,在未來沿低碳化方向快速多元化的調整中,“穩油興氣”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世界能源體系正處于顛覆性變革的前夜。2010年以來,世界主要地區和大國一系列差異化中長期能源戰略的實施,正在加快世界能源體系結構及世界油氣行業格局的全局性調整。盡管2014年以來的國際油價暴跌導致世界油氣行業上游經營形勢持續惡化,但西方一流油服公司的科技創新如火如荼,下游煉化產品市場競爭空前激烈。諸多跡象表明,新一輪能源革命(包括油氣行業革命)即將來臨。然而,本輪能源革命對世界油氣工業的發展究竟意味著什么?2014年以來的這輪石油危機的歷史本質又是什么?國際油氣價格或世界石油經濟格局將如何變化?我國油氣工業在能源革命后是否還將保持在國家能源系統中的戰略主導地位?這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關乎我國油氣行業能否在世界能源體系大變局中把握正確的戰略方向。為此,本文基于500年的時間窗,用實證分析方法對世界油氣行業戰略形勢進行深度探討,進而提出我國油氣發展戰略及建議。
1 世界能源體系演替趨勢與世界油氣工業生命周期
世界能源體系中的主導性能源演替具有四大趨勢,即從低能量密度向高能量密度,從高碳向低碳無碳,從單一化向多元化演變,且能源革命時間間隔逐步縮短。圖1顯示,人類在1769年發明蒸汽機,1880年煤炭取代木柴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1964年石油替代煤炭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預計2040年前后天然氣將取代石油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主導性能源更替時間間隔分別為111、84、76年。按照該趨勢及核能技術發展路線圖,預計2090年前后核能可能取代天然氣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由于石油和天然氣具有產業協同性,2050年油氣在世界一次能源中的占比約50.8%,即使2090年前后核能在世界一次能源結構占比超過了天然氣,油氣在世界一次能源的占比仍可能超過核能。因此,基于油氣的產業協同性,預計油氣作為世界主導性能源的戰略地位還將持續80年以上。
油氣的戰略地位并不僅僅由其能量屬性決定,石油(天然氣)具有能量、物質、金融三重屬性,三者共同決定了油氣行業的戰略地位及其持續時間。毋庸置疑,石油的能量屬性正在被快速替代,2013-2015年其在世界一次能源結構中的平均占比為32.77%,為1960年以來的歷史最低;其在世界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將從2013年的4.4%降至2035年的2.0%~2.5%;在運輸燃料中,油的占比也將被新能源逐步替代,替代率將從2013年的5%增至2035年的11%甚至更高。到2050年,油氣在世界一次能源的占比約為50.8%,煤炭、核能、其他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別約為23%、12%、14.2%。
然而,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和文明發展,石油的物質屬性將快速彰顯。因為一旦2035年后,可控核聚變取得革命性突破并快速產業化,人類就將有具有取之不盡的能源,并可能進入廉價能源時代。另一方面,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將達到97億,較2015年增加24.2億,人類的物質需求將極大增加,由于化石能源的生烴母質來自動植物,更加契合人類物質需求,因而油氣作為人類重要物質來源的戰略地位將更加彰顯。事實上,世界石化產品產量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就一直快速增長,2005年全球乙烯、合成纖維、聚乙烯、合成橡膠、丙烯產量共計25194萬噸;2010年增至28635萬噸,平均每年增加688萬噸;BP預測2035年前世界石化產品產量增長將保持或略高于該增速,依此推算,2035年世界石化產品產量將達到4.6億~4.8億噸。這是人類對物質需求極大增長的必然結果。
石油金融屬性的戰略遷移是世界能源更替階段的核心戰略議題。隨著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終結(1971年)、石油美元的形成(1973年)以及石油美元循環的建立,對其后40余年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天然氣替代石油的過程中,石油的金融屬性也將被逐步替代。尤其2080年前后核能革命后廉價能源時代的開啟,石油將失掉作為金融載體的稀缺性。因此,只要石油(天然氣)作為國際貨幣載體的金融職能尚未被替代,油氣在大國戰略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就將繼續保持,國際油氣實質定價權可能仍然是未來幾十年大國的戰略重心和博弈焦點。
世界油氣工業的生命周期將遠超過其占據能源體系主導地位的時間?!队蜌怆s志》估計,截至2015年底,全球原油和凝析油儲量1.656萬億桶,全球天然氣儲量1.05萬億桶油當量 (6950萬億立方英尺)[9]。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12年預測,全球(美國除外)石油、天然氣、天然氣凝析液的待發現技術可采資源量分別為5650億桶、1.009萬億桶油當量和1670億桶,潛在儲量增長量分別為6650億桶、2570億桶油當量和160億桶。2013年EIA評估全球致密油技術可采資源量3450億桶,頁巖氣技術可采資源量13642億當量桶[11]。粗算全球石油、天然氣技術可采資源量分別超過3.23萬億桶和3.68萬億桶油當量。按照2014年全球油氣產量水平(石油產量323.65億桶、天然氣產量233.38億桶油當量),即使不考慮油頁巖和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量,石油和天然氣的靜態可采年限也將分別達到99和157年。類比看,世界煤炭工業迄今已有約300年的歷史,雖然作為世界主導性能源地位在1964年被石油替代,但全球煤炭產量從1965年的14億噸油當量增加到2015年的38.4億噸油當量,增加了2.74倍。因此,從全球剩余油氣資源的角度看,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工業至少還將分別持續約100年和200年。未來行業衰退的主要原因將更大可能來自報酬遞減而非資源枯竭。
綜上所述,預計新一輪世界能源革命將發生在2040年前后,屆時天然氣將取代石油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并在世界一次能源體系演替中扮演橋梁作用,最終可能在2090年前后進入無碳能源時代;油氣作為世界主導性能源的戰略地位還將持續80年以上;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還將分別持續100年和200年以上。
2 本輪石油危機的歷史本質及其影響
歷史上主導性能源的更替,通常會爆發世界科技革命、能源革命、工業革命和消費革命。人類歷史上每一個偉大的工業時代都是以世界能源革命和新的主導性能源機制的引入為基礎和標志;而要開創一個基于新的能源機制的新世界,就必須揚棄或打碎一個舊世界,其革命形式可能是軍事戰爭、經濟戰爭等。
由圖1可見,在世界主導性能源更替前的第50年前后,人類社會將開始經歷革命前的劇烈陣痛,這種陣痛大體會持續30~40年,其間各類重大歷史事件的頻度、強度不斷增大;而后15~20年,全球新的能源消費將快速增長。例如,煤炭在1880年替代木柴成為主導性能源,在之前的第50年(1830年)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并開始向其他西方主要國家擴展,此后40年內(1830-1870年)西方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沖突和較量達到極盛。石油在1964年取代煤炭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在之前的第50年(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創建起基于石油的全新工業體系。
倘若下一次世界革命發生在2040年前后,則這輪革命前的陣痛應該從1991年前蘇聯解體時就開始了。2000年以來的科技革命浪潮、2003年以來的低碳經濟和中國和平崛起、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美國頁巖氣革命、2010年阿拉伯之春、2014年國際油價暴跌、2016年英國脫歐等,實則為這場即將來臨的世界能源革命的前奏曲。1990年以來的歷次重大歷史事件顯示,即將發生在2040年前后的世界革命將以全球化、低碳化、智能化、東方崛起為基本特征。斯賓格勒早在1918年就曾預言,西方文化的帝國時期將在2000-2200年到來,而離其最后崩潰也將為期不遠。東方大國中誰能從這次世紀大博弈中勝出,誰就將贏得未來100年的世界領導地位或100年發展主導權。
就世界油氣行業而言,歷史的轉折點同樣出現在1991年。1991年前蘇聯解體成為世界油氣市場進入全球化時期的重要里程碑。此后5年,俄羅斯、意大利、中國、挪威、巴西等國家石油公司先后經歷了以改革開放、市場化或私有化為主流的改革浪潮。1995年以后,西方石油公司開始大舉搶灘深海、進入俄羅斯、進軍里海;2000年以后,LNG帶動海域天然氣困氣釋放和低碳經濟的興起,天然氣工業從傳統石油工業中逐步分離出來,同期油氣技術創新進入大發展時期;2003年伊拉克戰爭削弱了中東獨立政治力量,西方石油公司加快產業鏈轉移,全球國家石油公司崛起;2005年西方油服公司服務價格大幅上漲以及美元走弱,推動國際油價進入高油價時代;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后圍繞天然氣定價權的博弈開始在歐亞大陸全面展開;2009年美國頁巖氣革命推動美國油氣能源獨立,美國引領天然氣對石油的替代,國際天然氣市場開始形成;2010年“阿拉伯之春”運動導致大中東地區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調整,美國WTI油價與布倫特油價呈現反向價差;2014年國際油價暴跌,全球油氣上游市場格局快速調整,中國等的國家石油公司從規?;D入結構優化,沙特阿拉伯地位突顯,西方石油公司上游投資呈現重新登陸態勢;2015年美國再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并解除原油出口禁令,推動煉化產品市場國際化。2010年以來,西方一流石油企業加快對新一輪顛覆性技術全球制高點的布局。經過25年一系列波瀾壯闊的變革,世界油氣工業已經完成了“鐵幕”下的二分結構向全球化的轉型:天然氣工業即將破繭成蝶,逐漸老化的石油工業正在加快戰略屬性的分離,顛覆性技術已基本孕育成型,低油價下優勝劣汰正在為迎接新一代技術及產品做好市場準備。而美國無疑已經成為這輪世界油氣革命的領導者,牢固掌握著行業發展的主動權。
由于這一輪世界主導性能源更替發生在油氣行業內部,因此2014年開始的這輪石油危機可能會成為能源革命前主要大國和行業引領者開展新一輪全球戰略布局、堅壁清野、秣馬厲兵、石油金融屬性低位換軌的重要實現途徑。事實上,在頁巖油氣革命推動下,美國依靠科技創新、油氣能源獨立、全方位能源戰略和實體經濟復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實施,正在占據新一代顛覆性油氣技術的戰略制高點,引領天然氣對石油的替代,推動油氣化工產品市場全球化,快速進行油氣領域的科技、資源、產品市場的全球布局,進一步鞏固其對世界油氣行業的戰略主導權。因此,2014年6月后國際油價暴跌和持續的價格戰,更大可能是大國為爭奪未來100年世界領導地位或發展主導權的一次全局性戰役,是經濟戰爭的直接表現形式。因此,這次戰役卷入深度和廣度超越了行業和國度,影響將極為深遠。從歷史經驗看,這場石油大博弈的持續時間可能持續到2025年前后,其間,依靠綜合競爭力勝出的國家不僅將贏得未來低碳時代的主導權,同時也將占據世界工業革命、消費革命的戰略先機和全球制高點。
3 世界油氣行業形勢及格局變化特征
基于以上認識,將歷史的視角拓寬到1991年對行業變化特征進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加科學地理解和揭示行業變化趨勢。
3.1 天然氣工業的崛起與破繭成蝶
由于油氣在地質上的共生關系,歷史上的世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勘探基本是同步進行的。但天然氣的相態決定了集輸和利用的有限性,因此,世界天然氣工業的興起比石油晚了約一個世紀,是延遲動用的化石能源工業體系。
世界天然氣工業始于上世紀50年代,先后經歷了范圍經濟、國際化兩個時期。范圍經濟時期(1950-1990年)以管線天然氣為主,主要以北美、獨聯體-西歐兩大天然氣工業為中心,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兩者的產量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32%和48%。國際化時期(1991年迄今)以LNG工業的快速發展為標志,波斯灣和太平洋LNG生產中心成為21世紀天然氣工業的兩大亮點。2005年后,北美非常規天然氣的規?;a和LNG/FLNG等技術快速發展,推動世界天然氣工業快速國際化。2014年世界LNG貿易量達3333億立方米,占天然氣國際貿易總量的33.4%。目前,全球已形成四大天然氣生產中心和三大核心市場,東非海域LNG正在成為全球競爭熱點;中國天然氣產量快速攀升,成為第6大產氣國和最重要的消費增量市場。
2010年以來,世界天然氣工業開始經歷消費(技術)革命。傳統天然氣市場存在兩種基本消費模式:一種是北美和歐洲為代表的民居飽和消費模式,其中美國天然氣消費人口約占總人口80%;另一種是亞太地區低居民消費模式,天然氣消費尚處于快速增長時期,2015年中國用氣人口約占國家總人口的12.14%。由于歐洲區天然氣進口在2008年后結束了約40年的持續增長,進入下降通道;亞太區作為新興天然氣消費市場,進口量雖然在2009年后一度高增長,但2013年后天然氣消費需求進入瓶頸期。因此,全球天然氣供需在2009年后出現了持續的結構性松平衡,天然氣年消費量連續5年圍繞3.34萬億~3.39萬億立方米波動,天然氣價格出現大幅下降(見圖2)。
2009年以來,美國加快基于C2產業的消費模式創新,引領天然氣對石油的替代。其石化企業加快乙烷裂解裝置建設,并對原有的裂解裝置實施原料輕質化改造,2010年美國已成為石化品凈出口國,2015年乙烯總產能約2660萬噸/年,預計2017年乙烯總產能將增至3300萬噸/年;美國氣價約為日本氣價的16.5%,為美國天然氣全球戰略的實施提供了無以倫比的優勢,使美國得以依靠大量低成本天然氣化工產品出口贏得戰略優勢。事實上,天然氣消費革命才剛起步,隨著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和氫能技術的發展,天然氣消費將進入全新發展時期。初步預計,天然氣消費革命的產業化爆發期將出現在2025-2030年,屆時消費的激增將推動天然氣工業進入全球化時期,并最終在2040年前后取代石油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
世界天然氣工業從石油工業中破繭成蝶的另一個主要標志是,天然氣國際市場體制機制的建立和與石油定價體系的分離。2009年以來,全球天然氣市場開始呈現三分格局。其中,北美天然氣市場為成熟的現貨貿易市場,該區天然氣價格自2009年后就完全脫離了國際天然氣市場成為全球地板價,與同期日本LNG進口價差最大達到1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且價格走勢與國際油價無關。受2009年美國頁巖氣革命推動,歐洲天然氣市場自2010年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以歐洲各國天然氣交易中心為平臺的天然氣現貨貿易快速增長,天然氣定價機制2010年以來開始從傳統與油價掛鉤轉向現貨氣價機制,2014年現貨貿易已占歐洲天然氣貿易量的約50%,未來現貨貿易占比可能進一步增加。東北亞(中、俄、日、韓、蒙)地區已經成為基于管道長期合同的中心,該區天然氣管輸能力預計將達到1680億立方米/年,略高于2013年俄羅斯向歐洲出口管道天然氣的量(1613億立方米),由于這部分長期合同主要基于中俄戰略合作框架,而中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天然氣消費增量市場,故該地區將對未來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具有一定的平抑作用。
過去25年世界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可以理解為一直為即將來臨的世界能源革命奠基。然而天然氣消費要超越石油,尚需某種重大事件的推動,類似馬歇爾計劃對石油工業的作用。由于天然氣和石油的協同性,這種重大事件將主要來自具有顛覆性的天然氣消費革命。天然氣是世界能源體系更替過程中的“橋梁”,即承載石油的能量、物質、金融屬性的遷移職能。換言之,誰占據了天然氣消費(技術)革命制高點,誰就將贏得天然氣時代以至核能時代的全球戰略發展主動權。因此,一個有遠見的大國,需要圍繞天然氣消費革命、加快科技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的培育。
3.2 世界石油工業的蛻變與未來趨勢
世界石油工業始于1859年,已有157年歷史。大體經歷了萌芽期(1859-1911年)、高速發展時期(1912-1964年)、穩步發展時期(1965-2009年),2009年后進入后石油時代。事實上,世界石油年新增儲量早在1964年就已達到峰值,其后年新增儲量呈回旋性減少。世界石油產量在1979年達到高峰后,結束了戰后高增長(年均增長5.4%),經過5年低迷期后,1985年迄今年均增長基本保持在1.39%。1991年以后石油工業開始進入深水超深水,2000年以后進入極地、叢林和其他邊遠高風險區和規模開采油砂,2009年后以頁巖油氣和提高采收率為主要領域,預計2025年前后將規模開采油頁巖。北海、印度尼西亞等世界重要產區約16個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出現了持續遞減。因此,在1991年后天然氣工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世界石油工業則開始了持續老化的進程,縱使2009年頁巖油革命也難以掩蓋其老化的趨勢。
2009年是世界石油工業史上極其重要的轉折點,標志著石油對世界政治經濟至關重要的三重屬性(物質、能量、金融)正式進入被替代程序。2009年,全球油氣勘探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意味著未來獲得盆地和區帶級的油氣發現的機會十分渺茫,未來領域將集中到頁巖油、油頁巖和已知油區提高采收率。2009年以來,美國C2產業的發展顯示油氣工業在終端化工產品市場已現整合端倪,標志天然氣對石油物質屬性的替代已經起步。2010年以來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意味對石油能量屬性的替代的開始。2010年以來的世界石油市場出現四大趨勢,即初現立體博弈格局、行業利潤中心沿產業鏈向下游轉移、美國WTI和歐洲布倫特價系之間出現反向價差,以及原油市場與天然氣市場聯動減弱乃至背離,預示石油的金融屬性將可能在一系列重大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載體遷移。如果要實現石油金融屬性向其他載體的戰略遷移,比較可能出現在油價與其他金融載體同步出現極端變化時期,例如1973年國際油價大漲368%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浮動匯率制興起和美國進入法幣時代同期。毫無疑問,在世界石油工業未來100年中,衡量石油戰略價值的天平正在發生傾斜。如何能夠實現石油在能源更替時代的蛻變,“替”而不弱,“代”而不僵,將是未來油氣行業和世界大國需要共同關心的重大戰略命題??梢源_定的是,未來石油戰略地位的保持同樣依賴于石油消費(技術)革命和金融模式的顛覆性創新。
3.3 世界石油經濟格局及油氣價格變化趨勢
2009年以來世界石油經濟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調整,主要表現為立體博弈格局的形成、油氣行業的利潤中心沿產業鏈下移和石油金融屬性的低位換軌。
在2009年頁巖氣革命推動下,世界石油市場初現立體博弈格局。美國依靠頁巖油氣繁榮帶動實體經濟復興,輔以成品油/原油出口政策調整,在原油、成品油、石化產品三個市場領域驟然打破了世界供需平衡;油氣行業利潤中心沿產業鏈下移,煉化產品市場可能將成為大國油氣博弈的正面主戰場。其中,美國和歐洲原油市場油價在2010年4月后開始出現反向價差(見圖3)。2011年美國WTI油價比歐洲布倫特油價一度低達29.5美元/桶,2011年反向價差平均分別占WTI和布倫特油價的17.75%和14.7%,最高占37.18%和27.1%;而在此前的24年中,WTI油價平均比布倫特油價高1.54美元/桶左右,這是由于基準油的品質差異決定的。由于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主要參考布倫特油價,這意味著美國買一桶原油的成本僅為其他國家的60%~80%;由于美元為國際貨幣,也就意味著世界上出現了兩種不同幣值的美元。在2014年油價暴跌以來,反向價差開始逐步收窄,2016年平均價差-0.528美元/桶;未來趨勢及與美元匯率變化需要高度關注。成品油、石化產品市場則在美國推動下快速從地區市場發展為國際化市場。未來國際原油對其他市場定價的單向聯動可能轉變為三個市場的互動,進而形成立體博弈格局。
與2014年以來國際油價暴跌相應的變化,除了國際天然氣價格大幅下挫外,全球油氣行業的利潤中心沿產業鏈下移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歷史上,油氣行業上、中、下游的內部收益率約為14%~24%、12%、8%~10%,在一體化石油企業的投資架構中,上游約占55%~70%、中下游占30%~45%,即收入和利潤結構與成本結構明顯反置。因此,在利潤中心下移后,只有具有高水平現代管理能力和適應能力的一體化油公司才具有競爭優勢,其中北美市場的一體化油公司競爭優勢將尤其突出;而那些管理不善的一體化油公司,以及缺乏一體化結構的油公司將面臨極大的生存困境。油服企業處于這場革命的前沿,未來只能依靠與油公司的捆綁式結構才能共存。然而石油工程投資占油公司上游投資的約70%,如果沒有殺手锏技術,如果不能在挑戰各類難動用資源過程中實現革命性降本。這種變化不僅意味著油氣行業正在經歷世界范圍的全產業鏈競爭,而且不排除未來石油金融屬性向下游載體遷移。
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國際油價的大幅震蕩可能成為常態,國際天然氣價格則可能轉入相對平穩的中低價位時期。這與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世界能源體系大變局十分相似,也發生在世界主導性能源更替(石油替代煤炭)前30年左右。那時的世界石油工業在國際石油市場和美國本土市場都出現石油泛濫導致的價格災難;世界煤炭工業則因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和石油消費增長帶來的市場萎縮,進入了滯漲和衰退期,1932-1936年中國煤炭價格出現斷崖式暴跌;世界能源體系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完成了由煤炭向石油過渡。石油作為這輪世界主導性能源替代過程中的被替代方,為了與天然氣、新能源競爭,將不得不選擇進入低價通道;同時,由于國際石油市場高度國際化和金融投機勢力強勢逐利,未來的國際油價變化將可能是在較低油價基礎上的大幅震蕩,這將對歐亞大陸的新興經濟體產生嚴重的制約和破壞作用。與石油相比,天然氣的國際化程度和金融投資操縱程度明顯要低,國際天然氣價格可能轉入持續穩定的中低價位時期(2035年之前),其價格區間足以與石油和新能源競爭,并逐漸擺脫對石油價格的掛靠,形成新的國際天然氣定價機制。事實上,未來天然氣能夠替代石油的主要原因,除了其具有更加豐富的剩余資源、更加低碳外,另一個主要競爭優勢就是價格相對較低且平穩。在與石油同等價位下,消費者選擇天然氣而非石油,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對國際油價波動風險的厭惡。
3.4 世界油氣行業的科技競爭形勢
對全球近80萬件石油工程及核心技術領域的發明專利分析顯示,世界三大油服公司自2009年以來的科技競爭已經幾近白熱化,新一輪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革命即將來臨。哈里伯頓在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的研發投資強度達到了1996年以來的歷史最高點(2.215%),高強度研發投資使其2009-2016年的年度專利公開數以年均23.29%的增速爆增,2015年度公開的專利數高達3414件,是其2009年度公開專利量的3.51倍,是斯倫貝謝、貝克休斯2015年公開專利數的1.47、1.73倍,是同期我國三大石油公司石油工程發明專利總數的3.1倍;2016年前10個月,哈利波頓公開的專利數達到4050件(見圖4)。斯倫貝謝公司作為油服板塊的傳統旗艦,科技研發投資自2010年以來已經連續5年超過10億美元,其中2012年研發投資達到12.17億美元的歷史最高點;而在2014年油價暴跌的惡劣經營形勢下,其2015年研發投資強度在2010年后再度突破3%,達到3.08%。
新一代基于納米科技、微納技術(MEMS/NEMS)、智能材料、人工智能、量子技術,以智能化精確導向鉆完井系統、納米采油、原位改質等極具顛覆性的新一代勘探開發智能化技術體系正在形成,主要包括智能鉆頭、智能鉆柱、智能液、智能固井、智能完井、智能采油和雙向閉環信息系統。在哈里伯頓2015年公開的專利中,納米、傳感器、MEMS類專利占比19.8%,探測和數據通訊類專利占比28.09%,智能/功能材料類專利超過20%;NEMS、納米機器人、原位分子材料自組裝等當前世界頂尖級前沿科技已見諸專利。初步預計,這一輪以智能化、一體化、微型化、低成本為主要特征的革命性技術將在2020年后陸續產業化。由于智能化技術在現有井下工具系統中整合了大量現代前沿技術產品,未來油服市場格局、業務模式、成本變化在油氣資源技術革命推動下將可能被顛覆性改變。因此,盡管中國石油企業經歷著低油價之痛,但2020年之前可能還是依靠創新開始自我革命的最佳歷史機遇期,2020-2035年將面臨日益強烈的外部沖擊,而到2035年后將機遇不再。
3.5 世界油氣行業的市場競爭形勢
縱觀1990年以來世界油氣行業發展不難發現,世界油氣行業格局已經深刻調整。2014年國際油價的暴跌毫無疑問正在極大地改變未來的石油市場競爭格局。
美國在頁巖油氣革命推動下,依靠油氣能源獨立、實體經濟復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實施,正在引領天然氣對石油的替代,推動油氣化工產品市場全球化,加快優化石油進口布局。美國天然氣價格在2009年后成為全球地板價,這使其天然氣化工和電力行業具有無與倫比的低成本優勢;基于頁巖氣乙烷的乙烯成本僅為傳統石腦油工藝的一半,美國2010年成為石化品凈出口國;頁巖氣帶動下的北美電力成本比中國和歐洲電力成本低25%和50%,天然氣在美國電力能源的占比已從2000年的16%增至33%并快速替代煤炭。在石油領域,美國致密油邊際成本因科技進步帶來的鉆井周期大幅縮短、電力成本大幅下降等而出現明顯下降,WTI原油價格與布倫特油價的反向價差進一步增強美國煉化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與OPEC協議減產、俄羅斯減少出口、中國原油產量下降等趨勢相反,美國擬在2017年1月開始賣出約800萬桶戰略儲備油,這無疑將進一步打壓油價。從原油和石油產品進出口結構看,美國原油在2015年解除出口禁令后進入除加拿大以外的中國、荷蘭等市場,但原其油進口未減反增,從2015年4月的744.6萬桶/日增至2016年12月的847.1萬桶/日;美國2011年開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2016年四季度凈出口平均達250萬桶/日左右,但依然保持210萬桶/日左右的進口量??傮w上,美國通過不同程度脫離國際原油和天然氣市場,快速增加國際原油及煉化產品市場份額,以期通過低進高出實現利潤最大化,推動美國實體經濟復興。美國油氣能源獨立并不意味完全“自給自足”。事實上,美國在石油對外依存度快速減小,加快減少尼日利亞、伊拉克、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等高風險資源國的石油進口量的同時,從加拿大進口原油占比卻從2009年的21.2%快速增至2015年的43%,從而明顯增加了石油進口安全和戰略一致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哈里伯頓、貝克休斯和??松梨诘仁澜缫涣鞯挠头竞陀凸菊谝I新一輪的世界油氣技術革命。美國已成為新一輪世界能源革命的引領者。
我國在油氣消費側的戰略地位將更加突顯,價格風險將同步增大。2010年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差異化的能源戰略正在推動世界油氣能源供需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美國在2014年發布的“全方位能源戰略”中,將“國際領導力”作為全方位能源戰略的根本目標;其能源獨立的核心是油氣能源獨立,并確立天然氣的過渡性能源戰略定位。歐盟能源安全形勢日趨嚴峻,為了減小對境外油氣能源的依賴,于2011年制定了“能源2020”新戰略,明確未來將依靠新能源重塑其能源體系。俄羅斯2014年發布的“2035年能源戰略”草案,核心是“向東看”和能源出口的多元化。日本在2014年能源戰略草案中重新審視核能,認為廢核在經濟上不可行;同時進一步加大天然氣火力發電和氫能。中東-北非區的主要資源國已開始著手布局能源多元化戰略,太陽能和核能為未來主要替代能源。按照這種趨勢,2035年后的世界油氣版圖中,北美區油氣獨立,歐洲油氣需求強度急劇減小,世界其他產區的油氣出口目標將主要向以中國為主的亞洲新經濟體匯聚。在世界石油市場上,北美地區對區外原油需求量已從2007年的4.97億噸快速下降至2015年的1.26億噸,預計2020年前后即可實現區內原油自給;歐洲地區(不含獨聯體國家)對區外原油需求自2006年后開始小幅回落,而伊朗和利比亞等戰后復產將加重世界石油供需寬松程度;亞太地區是世界三大原油消費中心中唯一保持進口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的地區,1986-2015年原油消費年均增長5.67%,其中2015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占亞太地區進口總量的31.3%,同比增長3.37%。因此,2030年以后,預計我國在未來世界油氣需求側的戰略地位突顯,但是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國將成為國際油氣價格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如何對沖這些風險,將是我們油氣戰略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此外,持續低油價正在削弱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對石油出口高度依賴國家的經濟。
從產業鏈看,持續低油價導致上游深海、油砂等高成本資源領域以及中國等高成本產區的上游投資萎縮。油服市場成為這輪石油危機的重災區,2015年全球油服市場規模同比減少1400億美元,北美市場鉆井總數減少50%,成本指數較2014年油價暴跌前平均下降20%,局部達到35%。截至2015年底,油價暴跌導致全球油氣行業裁員已達25萬人,其中大部分來自油服企業,僅斯倫貝謝就達到5萬人。由于世界能源體系進入主導性能源更替階段、美元進入升值通道,未來油氣價格再度持續處于高位的可能性不大,而油氣開采難度在快速增大。因此,油服企業只有依靠顛覆性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才能在助力油公司走出低谷的同時完成自我救贖。在油氣行業下游,世界煉化板塊空前大洗牌,煉化產品市場已經成為這輪博弈的正面主戰場;其中,美國引領氣對油的替代、推動石化市場全球化,低成本傳統產油國及新興產油國擴增煉化產能,而那些高成本傳統煉化企業被迫升、減、轉、停。
在企業層面,科技創新成為2009年以來石油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舉措。世界三大油服公司在全力打造新一代技術體系并占據科技制高點的同時,全面加快全球技術布局;輔以其在低油價期間建立的與油公司共存亡的戰略架構,低位收并購形成的更加優化的一體化組織結構,以及更加精悍的員工隊伍,無疑為引領和引爆油氣行業革命做好了準備。國際大石油公司方面,??松梨谠诩瘓F層面成立戰略研究機構,其戰略機構(EMEST)的任務是評價和選擇中長期戰略性技術及近期重大關鍵技術,開展戰略前瞻研究并指導各業務板塊研發機構的科技投資與科研立項。在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和國際油氣價格低迷、現金流緊縮的形勢下,??松梨诩哟蠹夹g研發投資,科技投資從2008年的14.8億美元,躍增到2009年的20億美元;2010-2012年連續三年科研發投資超過30億美元;重啟停滯近14年的井筒工程,2009-2014年石油工程專利年均增長65.7%,2014年更是高達211%。殼牌公司在油砂、頁巖油裝備和技術創新達到高峰,2012年非石油工程類專利申請量是其2009年同類專利申請量的近4.9倍。中國、挪威、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石油公司在2010年后全面加快石油工程技術研發,相繼推出智能油田、海底工廠、油藏納米機器人、極限鉆井等一系列極具顛覆性的技術概念,標志著另一支科技勁旅的崛起。
為了應對國際油價大幅波動風險,西方大石油公司早在2008年后就全面加大全產業鏈縱向一體化結構整型,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和股票回購等方式提質瘦身,通過實施上游、下游/化工一體化平衡投資組合,以原油產量定煉化規模,抵御油價大幅震蕩。這種縱向一體化使??松梨谀艹浞掷妹绹蜌獾蛢r優勢并輔以原油和煉化產品出口政策,通過“低進高出”保持其行業旗艦的戰略優勢。除??松梨谕獾钠渌拇笫凸荆づ?、BP、雪佛龍、道達爾)2015-2016年資產剝離額均在100億美元左右,剝離對象主要為上游低效、非核心資產,目的是上下游業務平衡。2013年開始實施平衡投資的公司,2014年經營業績出現逆勢上揚,殼牌2014年第四季度凈利潤33億美元;上下游失衡或橫向結構不合理的公司,2014年以來盈利水平普遍下降,2015年經營形勢進一步惡化;其中,2015年BP凈利潤為-64.82億美元,同比下降271%;康菲凈利潤為-44.28億美元,同比下降164%[15]。西方大石油公司業務結構變化特征見圖5。
在以全產業鏈縱向均衡一體化抗御價格風險的同時,西方大石油公司突出戰略引領、重啟石油工程、加大科技創新,不斷增持天然氣權益,進軍新能源,資源結構的低碳化程度不斷增大。在能源更替背景下,各大石油公司不斷增持天然氣權益,進軍新能源,資源結構低碳化程度不斷增大。2014年國際油價暴跌以來,能源領域兩起最大的收并購案均與天然氣有關,即殼牌700億美元并購BG、??松梨谫徺IENI集團莫桑比克大氣田(資源量約2.4萬億立方米)約15%的權益。歐洲的石油公司則大舉進入太陽能領域,其中道達爾自1983年涉足太陽能領域以后,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光伏太陽能運營商,其子公司SunPower為世界第二大太陽能光伏發電公司。昭和殼牌石油公司2009年在日本投資新建同期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CIS太陽能電池工廠),設計額定年產能為1GW。BP太陽能公司2011年就在世界各地實施大約120兆瓦總裝機容量的太陽能項目。
總體來看,世界油氣行業進入全產業鏈博弈時期,上游經營形勢寒冬依舊,而科技競爭幾近白熱化,油氣行業的利潤中心沿產業鏈下移可能成為常態,這將極大打壓缺乏結構優勢和管理優勢的石油企業。新一輪行業革命即將來臨,我國油氣行業戰略形勢已經極為嚴峻,唯有自我革命才能在革命洪流中求生存謀發展。
4 中國油氣行業戰略地位與戰略選擇
作為世界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和人口最多的國家,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30.14億噸油當量,占全球總量的22.9%,居世界首位。盡管中國石油石化企業經歷著低油價之痛,但2020年之前可能還是我們的最佳機遇期,2020-2035年將面臨日益強烈的外部沖擊,2035年后將機遇不再。因此,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如果不自我革命,就將被革命。
我國2015年的經濟發展特征與日本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特征大體可比,預計我國最早2020年開始進入技術驅動型經濟增長周期(見圖6)。日本在戰后經歷了經濟恢復和高速發展后,1973年后相繼經歷了結構調整期(1974-1984年)、穩定增長期(1985-1997年)和新經濟發展時期(1998年-迄今)三個階段。其間,結構調整期的大舉創新為1985年后進入技術驅動型經濟發展階段提供了重要內生動力;而當第三產業結構占比超過73%后,一次能源消費均進入負增長階段。我國經過30余年高速增長后,在2014年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科技創新從初期高速發展轉入全民創新階段,涌現出了華為等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民族創新旗艦企業,國家創新體系初步成型;這個階段與日本1973年前后的科技創新特征十分相似。我國2014年開始戰略性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和一次能源消費均進入歷史轉折點。201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占比(9.8%)首次低于10%,第二產業占比在2011年后進入緩降通道,第三產業占比在2015年首次超過50%并呈持續增長態勢。2015年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同比增幅降至1999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1.47%),煤炭消費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類似地,日本在1973年一次能源消費拐點與第三產業占比50%和第二產業占比轉入下降同期。除此之外,兩國的經濟拐點都具有世界經濟形勢低迷、國內經濟環境嚴峻復雜、工業下行壓力明顯增大,以及工業產品出口受阻等內外部環境特征??紤]到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程度、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這輪科技革命卷入領域更豐富等客觀因素,以及我國政府調控能力更強、經濟發展可借鑒經驗更豐富等優勢,預計我國經濟將軟著陸,調整期將短于美國和日本,其間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1.12%~1.42%(日本調整期平均-0.17%)。2020年前后我國經濟有望逐步結束調整并轉入穩定增長期,科技創新進入產業爆發點,經濟以技術密集型為主,2021-2035年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1.6%~2.16%(日本穩定增長期平均2.70%),第三產業占比可能在2035年后達到62%。2035年后,隨著社會老齡化臨界點的出現而轉入高原期。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現狀,預計2035-205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將圍繞42億~46億噸油當量小幅波動,年均增長0.29%~0.39%(見圖7)。按照以上預測結果,我國人均能耗水平將從2015年的2.15噸油當量增至2035、2050年的2.49~2.90噸油當量、3.23~3.54噸油當量。這意味著到2050年時,我國人均能耗水平將與日本2015年水平(3.53噸油當量)相當,約為美國2015年人均能耗水平(7.13噸油當量)的一半。
我國能源資源雖然具有多元性,但二元結構突顯,即電力主要來自煤炭,運輸燃料動力主要來自石油,兩者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比共計82.29%。核能、水電、其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占比僅為1.28%、8.46%、2.08%,合計11.82%??紤]到2040年前后世界將經歷核能和電力技術革命,關鍵能源技術發展具有明顯不確定性,2040年之前過快布局將面臨結構性風險。為了確保2020年后國家經濟快速穩步增長、有效抑制和削減煤消費、更加穩健地發展新能源,需要充分利用石油工業體系的成熟性,在石油對外依存度不大于70%的條件下,在2033年之前適量增加石油消費,2034-2050年將我國原油消費控制在6.5億噸。我國天然氣工業具備快速發展的產業基礎,只有天然氣與核能同步雙增長才能確保我國經濟在低碳模式下的合理經濟增長。我國天然氣處于大發展初期,2015年天然氣證實儲量3.8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8%;產量138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6%;消費量197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7%;天然氣進口依存度30%;在一次能源結構占比5.89%?;谖覈烊粴夤I基礎,2030年天然氣產量有望達到3000億立方米,2045年后基本穩定在3300億立方米。按天然氣消費穩步快速增長的原則規劃,2015-2045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4.2%,2045年后年均增長1.97%;預計天然氣將在2040-2048年超過石油成為我國第二大能源。按照該趨勢,2035、2050年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占比約為12%、16%,對外依存度約為35%、60%。由于煤炭消費受到抑制、石油面臨國際油價大幅波動的風險、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受總量限制(即使2015-2050年我國核能年均增長8.69%),2050年前我國能源供需缺口必須依靠天然氣彌補。因此,“穩油興氣”對我國未來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5 我國油氣戰略發展建議
綜上看來,這次石油危機的根源在于世界主導性能源替代,因此世界油氣市場未來變化趨勢和表現方式將與過去150余年歷史上歷次石油危機截然不同。世界主要大國、西方大石油公司、西方一流油服公司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就開始了面向世界能源革命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布局,不同程度地將這一輪石油危機作為大戰前秣馬厲兵、堅壁清野(市場份額戰)、搶占戰略制高點(新能源和科技)的重要歷史機遇,并由此出現經營形勢和科技創新冰火兩重天的極端局面。從發展速度看,新一代革命性能源技術最早可能在2020年前后進入產業化爆發點,2035年之后將機遇不再。那些在歷史機遇窗內一味疲于應對低油價而忽視長遠戰略布局的石油企業,未來將步履維艱,甚至或將從世界油氣市場永遠消失。因此,我國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快研究和布局油氣能源戰略,全面加大那些能帶來顛覆性改變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主要戰略發展建議如下。
5.1 國家能源戰略目標與總戰略
充分利用油氣行業在我國能源經濟體系已經形成的戰略地位和行業基礎,依靠油氣科技革命,穩油興氣、二次創業,通過能源體系的戰略協同、油氣與金融的戰略協同,油氣與其他領域國家戰略(領土安全、“一帶一路”和生態文明等)的協同發展,為我國在新一輪世界革命中贏得未來100年的發展主動權,以及在能源更替和低碳經濟時代的能源安全和平穩調整,提供強有力的能量、物質、金融戰略支撐。
我國歷史上的若干重大能源戰略研究主要是分領域進行的,但這輪世界能源革命是能源體系的系統性、多元性同步調整,需要加快“多兵種”協同發展戰略研究與實施。
5.2 油氣行業戰略布局與總戰略
1)依靠與相關領域基礎科技發展、應用技術創新、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加快油氣資源顛覆性技術培育,確保穩油興氣,一個沒有保障性本土油氣資源和自主開采體系的國家在國際油氣市場上是沒有話語權的。
2)依靠國企/民企戰略協同和革命性技術創新,加快煉化產業升級、向消費端差異化延伸、與未來能源體系有機融合,堅守市場份額,并力求贏得國際煉化產品市場實質定價權,構建起油氣行業堅不可摧的第一道防線。
3)依靠科學布局低成本、高市場流動性、高市場彈性,與智能電網協同的國家油氣管網體系,構建“高效配送和調控中心”,確保能源體系的平穩運行、柔性轉型和精準戰略管控。
4)依靠進一步增大國家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形成足以應對未來國際油價大幅震蕩和天然氣大發展后的能源安全保障。
加快將戰略思維從被動應對轉變為“積極備戰和迎戰”;利用當前低迷的全球行業形勢,加快企業縱向一體化結構整型、橫向差異化結構調整、新一輪戰略布局,依靠向低碳能源及電力領域戰略延伸、融合或協同,有效增大戰略敏銳性、快速反應能力、戰略縱深和續航能力;依靠企業與國家的戰略協同實現戰略脫困,但最終脫困依賴科技革命。
上一新聞資訊:我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下一新聞資訊:十三五,天然氣產業正迎來新發展機遇(文中數據值得關注)
版權所有@Copyright四川正信德工程設備有限公司 m.hhyj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簡新大道南路(工業園區)66號 ICP:蜀ICP備17000105號
電話:028-23206028, 傳真:028-27110862